红芯凭什么 “红”?

[ 更新于 2020 年 11 月 29 日 2:16 ]

一个无名 PC 浏览器能掀起如此轩然大波,近年来少有。

有读者询问软餐(ruancan.com)对这一事件的看法。作为软件媒体,软餐不说说好像说不过去。

上一次关于浏览器的大事件,还是在 7 月 30 日,老牌浏览器 Opera 在美上市——即使 Opera 也没掀起这么大波浪。真是一浪更比一浪强。

实际上红芯算不上浏览器厂商,连边缘浏览器厂商都不算。

红芯真的一无是处吗?

软餐(ruancan.com)对红芯这家公司并不陌生,软餐曾在 2014 年的一篇文章里对云适配(红芯公司的前身)的联合创始人 Miranda 进行过介绍,这位 90 后女性创业者在那个沙龙上的成熟表现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那时候,他们的主要项目还是云适配——为 PC 网站提供免开发的移动设备兼容适配服务。这也是今天的红芯浏览器的主打服务。

此后云适配还推出了 Amaze UI 框架,这是一个有一定影响力的前端开源框架——这一框架至少代表了公司在前端领域的技术积累以及对业界的贡献——而在红芯事件引发关注至今的辩解、声明和最后的道歉中,红芯公司都对 Amaze UI 只字不提,可见其危机公关能力的薄弱,被舆论追打不是没原因。

实际上,浏览器 “套壳”并不丢人,国产诸多优秀的国产浏览器均借助于开源的 Chromium 内核。作为浏览器爱好者,软餐(ruancan.com)曾数次对国内主流浏览器进行过同样的解压操作,Chrome 的图标经常出现在其目录内。但并不能说明什么,使用开源方案,并不妨碍国内浏览器厂商的技术创新。

结合迅雷内核打造的下载器、更强大的云收藏夹、更好用的标签页、更适合国人习惯的内置工具,更稳定的国产版扩展商店……这些都是国内浏览器厂商站在 Chromium/Blink 的肩膀上为我们提供的创新和便利,这种非变革式、非颠覆式的创新,被 360 创始人周鸿? 定义为 “微创新”。

2018-08-18_015341.jpg
360 极速浏览器官网首页

软餐(ruancan.com)认同这一概念,微创新也是创新,凭借这种点滴创新,不少国产浏览器俘获了上亿用户。

红芯实质上并非专业的浏览器厂商,它的问题在于罔顾事实、夸大宣传,胡乱粉饰,最终自尝恶果。

独家:仍有靠近 IDG 的投资人力挺红芯

知名投资机构 IDG 资本是红芯公司宣称的 2.5 亿 C 轮融资的投资方之一。

事发当晚,软餐(ruancan.com)获悉,一位靠近 IDG 的投资人,在朋友圈力挺红芯和其创始人陈本峰。

“关于红芯(即原来的云适配),…我来说几句。首先这次融资宣传上所谓 “自主知识产权” 的标签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绝对是不妥的,这导致了舆论的失焦;其次,红芯产品的核心价值在于基于浏览器的 SDP 整体安全解决方案(他们称为红芯隐盾),坦率地讲应该是国内领先的,我看了一下白皮书,料很足,提供了完整全面的浏览器端企业信息安全解决方案。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风物长宜放眼量。我自己对本峰有信心,也建议他引以为鉴,抓主要矛盾,做对产品推广和宣传。”

这位投资人在其微信朋友圈如是说。

(软餐按:为保护该投资人隐私,软餐对朋友圈发文涉及个人信息部分进行了删减处理)

有意思的官方报道

红芯事件爆发的 8 月 16 日早上,人们刚刚上班,新华社主办的《经济观察报》就发出了一篇名为《我国急需自主可控的软件 “中国芯”》的文章,这则新闻对红芯的 “自主内核” 技术创新渲染到了极致:

“陈本峰认为,虽然国内也有很多浏览器厂商,但是一般只是做外壳的相关产品,并没有真正进入到内核,因为浏览器内核的复杂度,并不亚于操作系统的复杂度,也是一个运行平台,其代码至少几千万行。这相当于一个 Linux 操作系统内核的代码行数,属于超级复杂软件,由此可见其中的技术门槛。虽然有些内核的代码是开源的,但开源不等于自主可控,所以浏览器内核是我们一定要突破的核心技术。我们不但要完全自主可控,而且还要做到突破创新。

在此环境下,红芯推出了国产的、世界第五颗也是唯一一颗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浏览器内核——红芯 Redcore,红芯内核是在通用的浏览器内核构架的基础上,结合红芯安全自主创新的专利技术改造而成的一款国产自主安全可控的新一代安全浏览器内核。”

2018-08-18_031444.jpg
经济观察报:《我国急需自主可控的软件 “中国芯”》

人民网、中国经济网也转载了这篇文章。

就在这篇报道发出仅仅几个小时后,红芯内核宣传造假的消息就传开了。

直至本文发出时,这几篇报道依然未被撤下。

无名科技公司事件何以引发巨大关注?

除了成为国人科技乃至社会新闻头条,红芯公司还成功吸引了外媒的关注。

法新社、南华早报、VOA、金融时报等一众外媒都纷纷对这则新闻进行了报道、评论。

在这一事件上,内外舆论保持了难得的一致,红芯公司瞬间被斥责和愤怒的批评声音淹没。我们推测,刚刚创立的红芯品牌已经没有任何价值,这家公司想再靠浏览器起家,几无可能。

红芯作为一家无名科技公司,大部分人对其产品闻所未闻,为什么短时间引发如此巨大的关注?

软餐(ruancan.com)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1)中兴事件影响仍在持续,“知识产权不能自主” 的伤疤尚未平复;

2)红芯事件前几天,科技日报再次告诉我们,我们的自主创新 “没那么强”;

3)近期其他社会焦点事件频发(疫+雷),舆论情绪尚未削减,需要通道释放;

公众情绪持续积累,遇到导火索必然爆发。红芯只是碰巧做了这根引线——下一次引爆的完全可能是蓝芯、黑芯。

从业界,到科技媒体,到朋友圈,终于,红芯事件从一条放在业界都不够引人注目的新闻,成功变成了头条,如愿收获了洪水般的口水。

红芯凭什么“红”?
(0)
techant的头像techant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